右卫设置将军,成为清廷平定准噶尔的基地 早在清廷入关之前,察哈尔等漠南蒙古各部就已归属清政府管辖,右卫城由明代的前线变成内地,军事防御地位下降,但后勤补给基地的重要性提高,在清政府经略蒙古地区,平定西北叛乱及分离势力,巩固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联络前线与内地的重要作用。早在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右卫城所在的杀虎口陉道就发挥了南进西出的交通孔道优势。察哈尔、宣府、大同等地的官兵,由杀虎口孔道或向南经太原取道西安,或向西北经榆林,最终平息了陕西提督王辅臣的叛乱,影响了全盘战局,为最后击败吴三桂集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熙年间,随着噶尔丹实力的扩充,准噶尔以伊犁作为政治中心,控制着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并逐步向东发展,企图吞并喀尔喀部,威胁清朝的北部边疆。经多次协调无效,康熙帝开始着手准备解决噶尔丹问题。杀虎口作为联系山西与塞外的归化城,联结关内与蒙古草原的交通枢纽,地位更加重要起来。杀虎口距离右玉城只有10公里,两城相辅相成,杀虎口地位的提升,必然带动右玉城的发展。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帝命理藩院侍郎温达自杀虎口起设站至喀伦,正式建立起由杀虎口通向蒙古的官方台站体系。为了保障杀虎口交通线的安全,康熙三十二年开始,设右卫将军,先后派遣3065名蒙古士兵和八旗士兵、后勤人员5000余人驻防右玉城。
八旗士兵是清代军队的核心力量,分为京旗与各地驻防两部分,由于八旗部队数量有限,只有少数军事重镇才有驻防,其中将军为驻防八旗的最高级别,多设在战略地位最重要的通都大邑,如伊犁、吉林、盛京、江宁、成都、杭州等地,地位在地方督抚之上。右卫设置将军,可见对右玉城战略地位的重视。八旗军队的驻防,改变了右玉城的民族构成,直到今天,右玉古城中还有多家满族居住。
随着驻守军队级别的提升,右玉城逐渐成为晋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在右玉城设朔平府,辖朔州与平鲁、马邑、左云、右玉四县以及关外的宁远厅。朔平府的管辖范围,与汉代的雁门郡大体一致,一千多年以后,右玉城重新成为这一区域的控御中心。
繁盛的塞上重镇:出口丝绸到俄国
正如清人朱彝尊诗所言,“往日连师惊朔漠,只今市马亘东西”,由于清代逐步收服蒙古与回疆各部,北方形势稳定,中原与蒙古地区,乃至俄国之间的贸易兴盛起来,中原的丝绸、棉布、茶叶等物品通过杀虎口、张家口等长城关口销往蒙古草原、新疆及俄国,并输入毛皮、纺织品(羊毛绒织物、天鹅绒、亚麻布等)、牲畜、土碱等蒙、俄物品。由于双方对彼此的货物有很大需求,所以通过长城关口出入的货物数额相当惊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中国向俄国输出丝绸价值达四万六千余两白银,棉布约值银四万四千余两。
清代中原货物向蒙古草原及内亚地区运输,最重要的枢纽在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内地货物通过长城各关口抵达归化城分途,向北可去库伦、恰克图,并于买卖城销售至俄国;向西北则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以至新疆。而内地至归化城的交通孔道,东为张家口,西为杀虎口,以此二边口最为重要。
兴旺的蒙地贸易,推动了雁北地区的商业发展,“塞上商贾,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之人”,首屈一指的旅蒙商大盛魁,其前身“吉盛堂”,就是在杀虎口创办的,他们以乌里雅苏台为基地,在科布多和归化城都有重要分号,到光绪年间,资本积累到2000万两白银。对俄贸易,也主要由晋商垄断,由太原、大同,经右玉城、杀虎口通向归化城的路上,“络绎于途,终年不绝”,成为驰名中外的“茶叶之路”。
杀虎口古道旁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