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大眼睛”是这样造就的

发表于: 2011-05-30    来自: 北京市朝阳区




“大眼睛”是这样造就的
(节选自李全著《大眼睛的希望》)


          发现“大眼睛”,名字记错了,苏明娟成了苏玉仙--这不是你家“小梅子”吗?红格小袄是证明--“大眼睛”申请了专利,印了一亿张--全国人民都认识,名气大过“董浩叔叔”,接受仪仗队“检阅”,记者、大腕轮番轰炸,多次出入人民大会堂,为江泽民朗诵过诗歌,最年轻的团中央候补委员,照相照晕了,签字累得手都疼了--传言成大款了,学习下滑了,睡不着觉了--不给面子,拒绝吴小莉、崔永元采访--“大眼睛”变成“大眼镜”,解海龙要讨个说法--从“我要上学”到“我要上网”,在平和的心态中成熟
        发现“大眼睛”,名字记错了,苏明娟成了苏玉仙
        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
        昨晚似乎下过一场雨,摸黑来,天明走。村里人开门寻它、追它,雨从南瓜架上“叭嗒”掉下最后一滴,留下一个湿院子、湿早晨。
        黎明前的村庄恬静而安详,沉寂之中,随着“吱吱呀呀”开房门的响声,几个高低错落的小背影溶在铅灰色的浓雾中。说雾也不是雾,攥在手上不留痕迹,那是渗进晨光尚未融化的夜气,或者说,晨曦还裹在夜色里。走到村外,孩子们像挣脱什么似的开始大呼小叫,兴高采烈地呼吸着山里清新的空气,露水在不经意的微风中悄悄地打湿了他们的衣服,路旁的小花小草小树枝也不时给他们一个湿漉漉的抚摸。
        梅山水库在山脚下形成一个水汊子,水静止地、光滑地、像要溢出来似的在杂草纷纷的岸边展开,蜿蜒地向前伸去,直到被紧夹在山弯之间。从山这边到对岸,坐船过去是条近路。
        孩子们熟练地从濡湿的草丛中扯出一条破船,嘻嘻哈哈地往上爬,突然像触了电似的,声音没了,动作停了,嘴张大了,眼神直了--一条大人的腿迈上船来。小船因为陡增了几分重量,摇晃了几下,水从船帮的裂缝中殷殷地渗进来。
        一阵冷场。孩子们从未见过这个拿着照相机,穿着大兜套小兜衣服的陌生人。
        “小孩,你们这是上哪去呀?”上了船的解海龙为了打破僵持的气氛,故作轻松地问。他已经跟了孩子们好长时间了。
        “上学。”声音还是怯生生的,尴尬和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丝毫未减。
        说话间,一个大孩子摇起了桨,因为船突然动起来,解海龙还没站稳,“哎哟”打了个晃。几个孩子“哧哧”地小声笑了,气氛立刻松快了许多。
        “你们害怕不害怕?”
        “不害怕,我们天天都这么过。”
        “为什么这么早走呀?”
        “我们都住在张湾,离学校有六里地,每天要走两个来回。”
        一天往返12公里,六年小学下来总共两万多公里,农村孩子读书多难呀!
          解海龙和孩子们一问一答,船已经划到了水中央,后面拖着一道波痕。水汽氤氲弥漫,早晨的太阳映照在碎金般涟滟的波光里,水波充满了凝脂般的质感。
        解海龙发现船的角落里躲着一个又瘦又小的姑娘,最多只有七八岁,一件花袄紧巴巴地裹在身上,两只大眼睛深深陷在阴影里,一路上默默无语。她在躲避解海龙的目光,觉得那眼光在她的手上徘徊,在她的肩膀上徘徊,在她的脸上徘徊,最后落到了脚上,她下意识地赶紧把脚藏在拎着的书包下面,小脸微微地泛起了红晕。
        解海龙乐了,“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就是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搓着衣角。
        “你能听得懂我说话吗?会写不会写呀?”解海龙伸出了自己的手。
        小女孩终于用细弱的声音说“会写”。小手从书包里掏出一支笔来,在解海龙的大手上一笔一画 地写,特别认真,特别用力,写了三个字“苏明娟”。
        “啊,原来叫苏明娟。”解海龙把手夸张地放在眼睛下看,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学着孩子们特有的语气,逗这个羞涩的小姑娘。船上那些捣蛋鬼们手舞足蹈,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学着用普通话不停地叫着:“苏明娟,苏明娟……”小姑娘垂下眼帘,扭过头去。
        张湾小学坐落在一个大土坡上,好像是一个旧寺庙改的,在解海龙走过的学校里规模不算是太小,一二年级都分了班,起码不是复式教育。
        像往常一样,解海龙的目光在教室里满处转悠,寻找满意的形象和瞬间。瞄着瞄着,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脑子里刚刚反应过来:“哟,这不就是刚才在船上碰见的那孩子吗?”正巧苏明娟一抬头,瞬息间就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这才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一张脸上好像一半都是眼睛,瞳孔里似乎有好多窗户反光的亮斑。假如没有这一对眼睛,她虽然长得很匀称秀气,可也就显不出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了。而恰恰是这一双眼睛使她全身都灵动起来,那眼神有着很强的穿透性,能够进入到人们的心灵里,使人立刻被牢牢地吸引住。见过也拍过许许多多眼睛的解海龙,眼光历来十分挑剔,然而此刻却只有被征服、被震撼的感觉。
        苏明娟坐在第二排,解海龙要费劲地从前排两个孩子肩膀的空档中掏过去拍摄。教室窗户透进来上午的光线,在她头发上雕刻出鲜明的轮廓,也照亮了女孩的小脸。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80-200mm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蹲在教室前面等待着,等待着。当她握着铅笔再次抬起眼睛向前凝视时,解海龙果断地摁下了快门。这一刹那,他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创作的快感:结构画面的快感,抓取瞬间的快感,把握光线的快感。贯穿他整个创作过程的环节其实非常简单--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画面就成了永恒。
        从此,当我们走遍全国的大街小巷,偶尔回首,常会发现一个农村的小女孩睁着一双忧郁大眼睛的照片,立在不经意的角落,每天看着我们来去匆匆。它怯怯灵灵地默默凝视,真真切切略带哀愁,善良的人几乎没有勇气跟她对视;它对心灵有着一种无可抗拒的威慑力,它召唤你却不轻许你,它震撼你又不惊动你,它让你在她渴求的眼神中沐浴,悄悄地触动你心坎上某根早已荒疏的弦。

“一尊不能引起人们抚摸欲望的雕塑,不是成功的雕塑。”布朗库西如是说。好的摄影作品同样能引起人们抚摸的欲望--用眼睛。
        苏明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大眼睛”作为宣传标识,注册了专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这张照片为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累计已达一亿张(次)之多,几乎成了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印刷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建国50年摄影在我们记忆中》的调查中,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名列榜首,50年来最震撼人们心灵的一张照片就是“大眼睛”。到现在为止,希望工程已收到捐款20亿元人民币,调查显示,捐款人中有一半并不一定知道希望工程的来龙去脉,但不知道“大眼睛”的人不多,不少人的捐款就是冲这形象去的,“大眼睛”已经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有评论说,这张照片在人类教育史、文化史和摄影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大眼睛”出名了,而在全国闹出这么大动静的“大眼睛”本人却对此一无所知。远在大山里的苏明娟做梦都不会想到全国范围内掀起的这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希望工程”与自己有关,也不会想到自己在教室里上课时那偶然凝神的一瞬,会成为决定她一生命运的重要转折。
        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件和一张刊登在报纸上的照片,如同石子般投进了桃岭乡张湾村平淡得近乎静止的生活,一时间泛起阵阵涟漪。
        这封信来自河北省廊坊市武警学院,一位名叫李万的军人随信寄来了一幅照片--一个手握铅笔,两只大眼睛充满求知渴望的小女孩,照片说明是《我要上学--金寨张湾小学苏玉仙》。李万想给“大眼睛”捐款,请学校帮助寻找苏玉仙。谁是苏玉仙?张湾村的人们议论猜疑了一气,最后结果是“查无此人”。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1994年,金寨县热卖“爱心券”彩票,两块钱一张,为当地募集教育基金,彩票上印着“大眼睛”的照片。村里有人买回来,左看右看,跑来找苏明娟的父亲苏良友:“这不是你家小梅子(苏明娟的小名)吗?”苏良友接过来端详了一阵,也觉得挺像,就问苏明娟,“是不是有一个叔叔给你照过相?还给哪些同学拍过照片呀?”苏明娟想了想,没什么印象,连学校里的老师也不记得有这档子事。
        苏明娟曾经辍过学。上学的路太远了,她太瘦小,上学太吃力。苏良友回忆说,那时这孩子都有点神经衰弱,经常掉头发;家里又添了个男孩,生活确实困难,父母也照顾不过来,只好让小梅子辍学了。苏明娟生病的时候,父亲曾带她到乡里的医院看病,大夫看着她那双闪着灵气的水汪汪的大眼睛,越看越愣神,不由地问道:“你是不是那个‘大眼睛’啊?”
        “什么大眼睛啊?”苏明娟心里有点嘀咕,不敢搭腔。医生就从抽屉里翻出一本画册《我要上学--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翻到第一页指给苏明娟:“你看看这是不是你?”忽啦啦,医院里的大夫护士围了一大圈,盯住了苏明娟的眼睛,又拿着画册放在她脸旁边对比,七嘴八舌地说:“没错,没错,肯定就是这孩子!”
        学校老师得知此事,把苏明娟找去对她说,你回家让你爸爸妈妈找找看,有没有一件跟照片上一样的花格布的小衣服,要是有,那“大眼睛”就肯定是你了。苏明娟赶紧跑回家里跟她妈妈说了。明娟妈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那件小花袄,拿到学校让老师看。衣服已经很小了,袖子上还补着两块补丁。明娟妈还特意拿了一个小书包给老师解释: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给她买了五尺布,除做了件新衣服外,还用富余的一小块布给她缝了一个小书包。老师一看衣服、书包用的布和照片上完全一样,苏明娟就是“大眼睛”,这是确凿无疑了。
        那时,离解海龙拍摄“大眼睛”的时间已经过了三年多。“大眼睛”早已名声鹊起、蜚声海内外,被“大眼睛”所感动而来的捐款也以亿万计了,而在地处大别山腹地、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得几乎与世隔绝的张湾,别说村里,就是乡里、县里也没把这件事和本地联系起来。
        而此时,随着“大眼睛”照片给希望工程吸引来的捐款越来越多,关于大眼睛故事的不同版本开始在社会上流传起来:有的说“大眼睛”是广西的,又有广东的一家父母在报纸上说“大眼睛”是自家的闺女,现在失学在家,呼吁社会资助。类似的假冒“大眼睛”的人和事在社会上屡有所闻,只有解海龙心里清楚“大眼睛”的出处,但几年间他一直没有机会重访张湾再去看看那女孩。1994年9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传部长王旭东去安徽出差,解海龙托他去看看“大眼睛”。来到金寨县张湾村,一见面,王旭东的心里马上就对上了号,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大眼睛”嘛!王旭东拉着孩子的手亲热地叫她“苏玉仙”。苏明娟莫名其妙,谁是苏玉仙啊?自己一直叫苏明娟,从未叫过什么“玉仙”。问来问去,结果终于水落石出,原来“罪魁祸首”还是解海龙。1991年4月,他在张湾小学拍完“大眼睛”的照片,回到县里才发现苏明娟写在他手心里的名字已经被汗水打湿,模糊不清了,凭着记忆和猜测,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苏玉仙”。此后的“大眼睛”都是以苏玉仙的名字见报的。这也是武警战士李万想捐款却找不到人的原因。
        从此“大眼睛”和苏明娟正式有了联系,名字一打出去,她“一夜成名”了。

TOP

发表于: 2011-05-31    来自: Unknown




这本书等待你签名赠送哦,呵呵

TOP

发表于: 2011-06-02    来自: 北京市




      看来记忆这个东东,即使是亲力亲为,也难免不出舛误哟!如是,谨慎言之,谨慎从事,当不谬矣.
      谨祝各位队友,端午节快乐啊!

TOP

发表于: 2011-06-04    来自: 北京市




      作者曾说要送我这本书,可至今没见到,没想到却在这里先看到内容摘录,以及全国人民都喜欢的“大眼睛”照片!

TOP

发表于: 2011-06-04    来自: Unknown
beijinglaozh于2011-06-04 18:06发表的 :
作者曾说要送我这本书,可至今没见到,没想到却在这里先看到内容摘录,以及全国人民都喜欢的“大眼睛”照片!


刚刚看过网球比赛,看到你的发言:咱俩一个意思哟。
谢谢你的惠赠,拜读中,太专业啦……
呵呵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