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新浪杂文】“知青吃不饱饭”与“砸碗”不给饭吃

40年前的“知青吃不饱饭”与40年后的“砸碗”不给饭吃


十甫寸言   金牌会员  发表于:2014-03-20 21:35


发帖 4732       注册时间:2009-11-6   


该帖被浏览 481 次,回复 4


这是一星期前写的贴子,现在才拿出来发。今年的两会期间,冒出了个知青时吃不饱饭的说法。说是承包后,能吃饱饭了。三四十年过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八零后九零后们知道的就不多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发生在文革后期的一场全国规模的大事件。怎么看待这件事,历来说法不一。让知青到农村去是什么用意?当初毛泽东说是让年轻人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老人家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时批判林彪时,说林彪认为那是变相失业。也不无道理。那时新中国解放时间不长,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市场不活,产业单一,城里的确存在容纳日益增长的劳动力的确困难。不管是快也好,慢也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总要有一个时间过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毛泽东看来积极的因素肯定不只为接受再教育这一个方面。毛泽东是位战略家,哲人,他善于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问题。为什么要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毛泽东一定有许多方面的考虑。我认为除教育人以外,缩小城乡差别也是其中的应有之意。从这个角度讲知青上山上乡不失为一个大手笔。科学种田,农业机械化都要有知识的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一个人生的历练,同时把知识和城市的文明带到农村,对促进农村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知青是不是吃不饱饭,怎么看待“吃不饱饭”问题?与文革的评价一个性质。说到文革,人们人云亦云地说那是一场动乱。的确,文革真的存在动乱的情况。但是因为有动乱情况的存在,就把文革定性为动乱性质是不公道的。客观地说,文革是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乱,不是文革的主流。文革的前期短时间的混乱主要是与下面对运动的不理解,和上面干扰有关系。上下都存在着一些人想借助运动打击对立面的情况。文革的混乱又是得到了控制的,文革的中后期,整个社会恢复了正常状态。这就如同一个人样,一个人有过病,后来痊愈了,总不能一直说这个人是病人。知青的吃饭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的。

知青是不是一直都吃不饱饭,后来是怎么吃饱的?这个问题要做一个探索。知青上山下乡的起始时间大约是1968年。这个时间距1949年是19年,距现在是46年。建国不到20年,中间还发生过朝鲜战争,百废待兴。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是事实。再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有一个过程。46年前,那时没有现在的良种,也没有那么多化肥使用,所以粮食产量较低。加上计划不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知青吃不饱饭的现象的发生一点都不奇怪。

看看焦裕禄纪念馆展现的那个时候农民生活的情景,就知道那个时候“八亿人搞饭吃”是个什么状况了。为了激发人民改天换地的勇气,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向人民发出了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毛泽东还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实行科学种田。集体所有制给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供了可能。那时县级城市都能生产农机和化肥,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在稳步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在逐步改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管知青还是什么人,吃不饱饭只会是暂时的现象。

  知青后来是怎么吃饱饭的呢?说来有点传奇。那时有个胆大的李庆林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反映他的知青儿子吃不饱饭的情况。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典型事例。农村吃不饱饭地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小岗村的带头包产到户已经是八十年代初的事了。可见,知青吃饱饭与改革后的土地承包一点关系都没有。

计划经济时农村存在着口粮紧张的情况。这除了农村生产力还较低下和粮食征购率偏高因素外,与分配制度也不无关系。口粮按人头分,一家人有大有小,问题不大。因为小孩饭量低。人均还是能吃饱饭的。但是一个家庭若没有小孩牵扯着,口粮就会比较紧张。知青口粮紧张主要就是这个后一个因素造成的。粮食问题说到底还是政府征得多了,给农民留得少了。

当时解决“知青吃不饱饭”的问题,如果是现在,会只针对知青这个对象。当时出台的政策是针对全体农民的,解决的方式是“回销粮”。谁粮食不够吃了就给谁“回销粮”。政策非常好。那时我母亲在粮食部门工作,事情知道得多些。

“承包了,有饱饭吃了。”这是一个伪论题。没承包可以存在吃不饱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承包了有饱饭吃了也是事实,吃得也可能更好些。但是这个吃得饱不等于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的。我认为承包的意义只在于改变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分配方式。如果说承包就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小岗村为什么至今没富?把个省财政厅的干部弄去当一把手,累死了也没让小岗村富起来。

现在要搞土地流转。什么土地流转?就是要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以提高生产率。土地承包本来不是土地私有化性质,但是,承包的结果集体土地只剩下个名义。后来的土地征用出那么多的纠纷就是一个例证。如果当年不承包,城市化工业化到来以后,要流转的就不会是土地,而是人了吧?是土地好流转,还是人好流转,不言自明。

两会期间,冒出个承包解决了吃饭问题的言论。不管这是要向国人传达什么样的政治倾向,我认为行政领导最好不要去蹚历史的浑水。历史让学者去评说。当年在那样的国内背景下出现了个别的知青吃不饱饭的一时现象,而且后来得到了解决,过了40多年现在再谈它有什么社会意义呢?改革开放后的砸工人“铁饭碗”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比当年的知青“吃饭”问题严重得多吧。砸铁饭碗造成了多少人家破人亡?再说现在依然存在着的最低保障工资制度被恶意利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了吗?人社部门从2004年起设立“协理员”工作岗位。这些协理员一直拿着最低工资,当初300元,十年过去了,现在才七八百元。如果没有老“啃”,他们能吃饱饭吗?如果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样的背景下出现一时的吃不饱饭现象都值得一说,那么几十年后今天的“吃不饱饭”怎么就可以视而不见了呢?

民以食为天,我们在评说过去的时候,更要着眼于现实。收入分配问题才是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所在。官员的贪腐反与不反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都不大。什么反腐倡廉,与吃饭比较起来,收入分配更应当是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把这个重中之重的事做好,其他都是扯淡!贪污腐败要反,那是个常态的工作。要警惕即得利益阶层借反贪腐掩盖收入分配不公这个矛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