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知青回忆文章】为了忘却

为了忘却


王 凌



      我注意到,在闻喜知青群里,比较活跃的以当年初中的知青为多。他们讲了许多插队的故事,比如十几岁就到艰苦的山区独立生活,劳动强度大,工分值低,生活还不能自理。这些故事确实是那个时代真实发生的,知青们感同身受。
      可是发言的知青中很少有老高中的,高中女生则更少。为什么高中的知青保持沉默呢?人数少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我觉得,更主要的是,上山下乡给老高中学生带来的命运逆转强度更大,绝大多数人断送了他们上大学的理想,婚姻也更为坎坷多舛,而后者在当时属于内心的隐痛,难以对人言说。
      我是北京女五中六六届高中生,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当年高三女生的经历和感受。
      1966年的夏天,我们面临高考这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期。我们这些学生,本来通过努力学习以较好的成绩考上女五中,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都有着上大学这样美好的理想。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绚丽。而为了帮助我们学校打一个提高大学录取率的“翻身仗”,北京市教育部门从各名校调来若干骨干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高中。5月份课程结束,大家便埋头做高考的复习准备。记得我们当时都已经报了志愿,我报的是医学专业。没想到文革开始,高考停止,从此大学离我们渐行渐远。
在学校又过了两年多,终于上山下乡给我们的前途一锤定音。可是我们那时都已经二十二、三岁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我们和父母其实都是有想法的,在农村如何解决“婚姻大事”?可当时的大趋势是:干革命就不能考虑个人问题,考虑个人问题就是资产阶级思想。我们高三同学受旧思想束缚,分不清“终身大事”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区别。不敢大胆和学校谈及婚姻问题,认为这理由摆不到桌面上来,我们这些高中生成了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牺牲品。
      在农村干了三、四年后,问题显现了。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择偶要男大女小,我们因为年龄问题,成了“老大难”。城里人不愿找我们,周围也没有比我们更大的男知青,农村的年轻人又都早早订了亲,我们找不着对象了。年轻人择偶时都有的标准,外貌长相呀、性格是否投缘呀、婚姻状况等,我们都没有资格选择了。有的同学在这场“选亲”中,顾不得挑选,勉强成家了。有认为“婚姻大事”马虎不得的,落伍了。我的好朋友中还有两位至今待字闺中,自己孤独生活,现在她们身患疾病,身边没有亲人、没有儿女。她们不是“失独”家庭,得不到社会的同情与援助。庆幸的是父母给无助的女儿留下了立足之地,还有房子能够安度晚年。
      还有一位同学,因出身原因在村里不给分配工作。这时工厂招工,条件是和他们厂里职工领结婚证才能得到这指标。我们受的教育是“反对包办婚姻”,而我们却见识了“结婚证与招工指标”捆绑的婚姻。这无可奈何的事,可真的让我们同学碰上了,眼泪流在心里,现在还在流。
在婚姻上坎坷,在事业上更不幸。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时,我们超龄了,根本不在推荐范围之内。有的同学的弟弟、妹妹在学校成绩比自己差很多,但被推荐上了大学,作为姐姐为自己感到茫然。有位同学自己不能考大学,村里让她辅导年龄小的知青考上了大学。而她自己因为工作需要只能考中专,后来拿的是中专文凭。1977年恢复高考了,我们这些老高三女生已经三十出头了,大多有老、下有小,如何能脱产上大学?和我要好的几位同学,当年在学校都是学习比较好的,最终竟没有一个上了大学。工作也可想而知了,分配到县小五金厂的一位同学,工作是做烟筒,非常辛苦。后来碰巧被中学校长见到,推荐当了外语老师,这是我们同学中工作不错的一位了,她至今感激那位校长,因为她的命运有了改变,进了干部行列。
      还有一位同学运气就没有这样好,落实知青政策后,她的户口回北京了,可外地的工作关系回不来,目前退休金才两千多元,医保额度也两千元。上了年纪的人免不了疾病缠身,她属于没钱有病的范畴了。晚年生活还要靠亲友、子女接济。
50年沧桑漫长又短促,如今我们都进入了古稀之年,对生活没有了奢求,一切都看开了。有一份坚强、隐忍,我们才能生活到今天。这里讲述的同学的遭遇不会是个别现象,多年后与分散于各地同学的聚会,大家不愿提及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都感到伤不起啦。还有的同学怕回忆过往,干脆不和大家联系,黯然消失了。
      如果说有些年龄较小的知青认为,几年的插队生活是财富、是历练、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弹指一挥间。对我们老高三的知青来说,则是失去潇洒、浪漫的青春,失去灿烂、幸福的人生,是人生旅途中的伤痛与不幸,是一段铭刻在心里的孤独、失落,和不堪回首的过去。

本文是权忠鄂同学6月份发在微信群,现转在网站,供插友们同学们阅读,追忆青春时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