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康庄往事》读书座谈会(山阴)发言摘录

《康庄往事》读书座谈会(山阴)发言摘录


(2015-05-04 21:42:12)


吕兴光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13994382586xcb



2015年3月18日,家乡山阴举行《康庄往事》读书座谈会,县委书记主持座谈会,30多位读者畅谈体会。这是去年6月北京《康庄往事》读书座谈会后,又一次座谈会。发言摘要如下:

侯  元(朔州市人大副主任、山阴县委书记):

《康庄往事》出版后,在咱们山阴县反响巨大。好多人传阅着看,更多的人打听哪里能得到这本书。很多外地人给我和县委办公室打电话,索要这本书。“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督导组、巡视组的领导走的时候,我们都给带上这本书。大家看完纷纷反馈,说这本书写得很真实,是一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真实的记录,是正能量。一本书有这么大的反响,很不容易。康庄在山阴,山阴是《康庄往事》的故乡,我们山阴县由此受到外界新的关注,知名度又提高了。一直以来,我们县委想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合,组织大家交流交流读书感想。杰兵同志(《康庄往事》作者——编者注)也有一个愿望,想听听大家对这本书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本纪实体的散文集,真名实姓的人物写了220多人。其中有80多位康庄村的村民,60多位知青,还有一二十位公社干部和县机关干部。大家反映很感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组织这次座谈会,邀请了四五十名各方面的代表,一起交流读书体会,希望大家多提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赵杰兵(《康庄往事》作者):

我本来应该最后讲,因担心后面颤抖得讲不了,所以先讲几句。我原没有计划写书,大娘过世后,我写了一篇日记,接着又写了老光棍、马锡栋和一条狗。这四篇文字放在一起,起名《康庄往事》。接着一篇篇写下来。书出版后,感到很多重要的事或人没写进去,对山阴人民所给予我们的爱护、教育表达得远远不够。当年我们这些才出校门的学生娃来到山阴,非常稚嫩,有的同学的家庭在“文革”中遭受迫害,思想包袱很重……多亏山阴县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关心爱护,帮助我们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对此我铭记于心,写《康庄往事》时,心中涌动着感激之情,但书成之后,总觉得没写够,不足以报答山阴父老乡亲对我们的那片深情厚谊。

比如,黄梅尽管只是初中毕业生,而且父亲当时还戴着“右倾反党集团成员”的帽子,可县里居然安排她在一中当英文老师。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能这样对待一个在山阴无亲无故、且背着沉重家庭包袱的弱小女学生,叫我们终身难忘。直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县文教部门是怎么了解到黄梅在劳动之余坚持自学英文的情况,又是怎样做出调她到一中当老师的决定。

再如,刘源初到白坊村曾因不堪忍受对他的“批斗”而出走,后被北京的公安机关送回山阴。县里感到很难办,上级要求不能再发生走失人的事,如果送回白坊村里,怕他再出走,于是先安排在县招待所暂住,并告诉刘源“不准再跑”。期间碰上我到县知青办办事,知青办主任张茂便动员我去看刘源。在那种情况下,张茂让我去看刘源,很了不起。他得费多少心思呀!得考虑可不可以去,让谁去,会有什么后果……谁敢沾“刘少奇儿子”的边呀!他对我说:“刘少奇问题再大,也不应株连子女。你去看看刘源,劝他想开些。”后来刘源和我说,他住招待所期间就我一人来看过他。从张茂身上,我们感到的是山阴人民的善良和水平。前几天我与刘源通电话,他太忙,回不来,让我代表他问候并感谢山阴的父老乡亲。刘源在雁北山阴县白坊村插队七年,习近平同志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七年。习是村支部书记,上了清华大学;刘源是普通知青回北京当工人。两种不同的离村,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全村的乡亲来送他们的情景。习离村的头一天晚上,乡亲们宰羊聚餐到半夜。第二天早上他走出窑洞,看到坡上坡下男女老少,乡亲们静静地等着给他送行。他说在陕北就哭过两次,一次是听到姐姐去世消息,另外就是这次。刘源离村时,也是全村众多的男女老少送他,他也落了泪。他们两人都在农村插队七年,习用“脱胎换骨”形容这七年的磨练。他们都洒泪告别爱护、帮助、养育了自己的父老乡亲,背负着人民的希望走上新的人生路程。

我说这两件事,是为了说明:当年四、五百北京知青与山阴县的父老乡亲间有数不清的感人故事。一本《康庄往事》只能挂一漏万地讲述我经历过并且记得比较清楚的故事。即便是康庄村的故事,我也只能讲很少一点。比如,对康庄学校这个先进典型,就没有写到。同时,《康庄往事》在写作方面一定有许多不足。这里,我给大家鞠个躬,请山阴的朋友和其他的同志们对这本书多提宝贵意见,同时感谢侯元书记亲自主持今天的座谈会,感谢这些年来山阴的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侯  元:

在座的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康庄的父老乡亲都看了,在去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本书确实给我们山阴县带来了正能量,好多年轻的朋友们到了“六大教育基地”,到了康庄村的同心井,感受到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就在这里,让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看看什么叫群众路线,什么叫和群众打成一片,什么叫关心群众、心系群众,什么叫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把群众的事,时时放心不下。就理解这些了,感到与党中央决策,紧紧的联系起来,确实起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大家感想也挺多,有好多平时好写点文章,像县文联的黄冀,还有几个年轻的同志,也写了些读后感和评论性的文章,杰兵同志看到以后也很感动,所以还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他对咱们山阴县的感情,从方方面面确实可以感受出来。我在他家客厅里看到一幅字,就是咱们山阴陈禄凡写的,装裱的庄庄重重,内容是读了这本书的书稿后有一种如同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感受。杰兵同志家里不挂名人字画却挂山阴人的这幅联,看出来和咱们山阴人民的深厚感情。下面大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开始发言吧。

TOP

陈禄凡(原山阴县合盛堡公社干部):
杰兵1968年刚来时,我们不认识。那时候我是被抽调参加雁北地委“四清工作队”的“四清”干部。我到合盛堡公社工作,应该是1970年左右。1972年他去北京大学念书,毕业后,已经在北京分配了工作,但他坚决又返回山阴,成为康庄村的包队干部,说明杰兵与康庄人处得跟一般关系不一样,他已经成了康庄人了。现在他这种身体状况,按说是不离地方了,可是左一次、右一次地来康庄,多大的毅力呀!他这本书特别真实。写的大娘,正是我本家姐组的婆婆——郭忠妈,还有一些平头弟兄的人,都写得活灵活现,一看书上的人物,就知道是个啥性格。
在康庄打井落成仪式上,我忍不住流泪了。他这种精神我以前没见过,手抖得不行了,还代表康庄老百姓向打井工程师鞠躬道谢。看了《康庄往事》的书稿,我送了他一幅字:“书卷透梅香,白雪青松多雅韵;友人聆曲意,高山流水尽知音”。是说书的格调尽管高雅,但我们都是你的知音。因为写的都是我们乡里乡亲的事。没想到他竟裱了,裱好后还给我发了一张照片。书出版后我又作了两首诗,也是读《康庄往事》的感想:
其  一
康庄往事序华章,再现知青岁月忙。
手挽平民常进出,心筹农事共圆方。
春愁旱碱期苗满,秋虑风波看穗长。
喜看金秋岁稔日,欢歌起舞忘他乡。

其  二
潮流历史浪淘沙,白璧纯真未有瑕。
坚毅柔情融故土,刚强专志博天涯。
精通农学惊四老,熟练乡情悦百家。
朴素严谨怀往事,寻常故右映丹霞。

TOP

赵杰兵:
现在借这个机会我再多说几句,山西前段时间政治局面相当的不好。当年的山西多神气风光啊。“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战争年代的平型关大捷、阳明堡炸飞机、八路军总部、刘胡兰烈士……全国闻名。文艺作品有《吕梁英雄传》、《小二黑结婚》等也是全国知名。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还有大寨这面农业战线的红旗……当年的山西人是有自豪感的。山西的干部队伍是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出来的,有光荣的传统。现在变成了一个从上到下塌方式的腐败的局面,非常让人痛心。刘源前不久说了一个关键词“人心向背”!共产党如果管不好自己,往腐败邪路上走,老百姓总有一天不跟你。刘源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敢于与腐败现象斗争。他知道共产党失了人心就失了执政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

吴昌生(原忻州市第二医院党办主任、山阴籍人士):
我安祥寺的,出去四十多年啦。《康庄往事》是纪实体知青文学。知青文学大家看了不少,像《年轮》、《孽债》呀。纪实体知青文学我看到的很少。但我认为老赵的这本书独具特色,每章每节都可以独立成篇。《康庄往事》对咱们山阴的文化,山阴的历史带来很了不得的效应。首先一点,它的记事儿感人。北京知青当时四百多人,报名来山阴插队,上山下乡叫我认为是应该肯定的。《康庄往事》记述了康庄知青点老赵他们的表现,就说明了上山下乡插队知青是比较正确的,他们真诚地愿意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表现出一种谦恭。他们跟贫下中农、跟社员、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确确实实是感人的。康庄人山阴人喊老赵、喊杰兵的很多。这比喊赵书记、赵部长更亲切。尤其使我感动的,就是老赵在插队的六七年时间,把所有的农活基本学会啦。我这个农家子弟,自愧不如。我在村里待了两年,没学会锄谷子,老赵他们知青几乎所有的农活都会干,而且学会开拖拉机,学会赶马车。尤其是在王家涧赶马车拉石头,三四十天,路那么陡,那么窄,危险性不比汽车小,说不好就出了拐了,牲口不由人,这一点也很了不得。康庄知青们脏活累活险活难活,他们都干,确实值得敬佩。我曾耿耿于怀,认为插队知青把我们回乡知青掩盖了,很多回乡知青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实际上插队知青的贡献更大。。他们来自大城市,眼光远大。康庄村和我们安祥寺村的人口和耕地基本上相当。安祥寺当年能产80多万斤粮食,工分值是六毛到一块一,我们二队八九毛,三队差一点是六毛钱。康庄就差得多。北京知青来了以后,粮食产量也从三四十万斤增到了七八十万斤,这里面有他们的贡献。再一个就是知青和咱们山阴人关系处的相当好,水乳相融。山阴人热情、聪明、肯吃苦,但山阴人有一个特点“僵”。北京来的知青,细皮嫩肉的,康庄人、合盛堡人、山阴人都给以关心,显示出我们山阴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这样,几十年,刘源、老赵等,经常和村里保持联系。总的来说,《康庄往事》“因为记忆往事栩栩如生”,会给山阴的文化、山阴的文明、山阴的方方面面,带来更大的促进。
我还有个想法,对青年人应该进行一些导读,他们的感受和咱们不一样,他们是一带而过。老赵自己写往事,但不是写的他个人,而是知青点整体,特别是写了康庄的父老乡亲。这一点让我深受感动。再一个我给咱们县里面提点建议,我看体现一个县的文化,就要有图书馆、博物馆,博物馆咱弄抗日的、历史的、知青的。有一次我想去白坊看刘源,结果他不在,没有看上。,但是在沙岭村的场面上,见到一些看场的北京知青,每一个人枕头跟前都放着上海出版社出的17本数理化,基本上人人一套。所以77年恢复高考北京知青考上大学的比咱们回乡知青要多得多。

TOP

崔成章(康庄学校原校长、合盛堡公社原副主任):
杰兵是68年到的康庄,我是康庄的老师,和我在一起整整四年。72年大学恢复招生以后,推荐选拔的到了北京大学。他们第一批来的是五个。最要强的是赵杰兵,苦也不怕,气也不怕,粗也不怕,要强、机灵,当时在我的评价来说,这个孩子智商情商都具备。那个时候,马锡栋和我都是当时公社的副主任。说要强,就是往人前走。一个人要强以后,最后的结果肯定赖不了。他写的那些康庄往事,都是真实的,而且写得生动。杰兵和我处了四年,我都知道。对毛泽东的知青下乡插队,老百姓当时不理解。说是文化大革命了,停课闹革命,学生们在城市闹的不行,赶紧跑到下头,当时老百姓有这个看法。赵杰兵写的这些康庄往事,把老百姓这种想法扭转了,而且可以与现在的大学生当村官结合起来。知识青年下乡接受再教育是必要的,不是说因为城市混乱了就赶紧下下头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应该的,而且写得比较生动。因为我患了脑梗,最后就简单地说一下,你从大学毕业,返回去,又回康庄,又接受再教育。这方面再深刻的写一遍,对人们的教育意义就更深了。

TOP

徐万道(原山阴县人大副主任):
我和赵杰兵同志第一次见面。我是安荣村的。比杰兵稍微小几岁。但是当时的康庄早就知道。感谢侯书记,县委给安排这次机会,参加这次活动,我非常高兴。去年冬天县委办赠送了《康庄往事》,拿到以后一口气读完,非常感动,深受教育。《康庄往事》写得非常生动。可以说是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赞歌,是知青经历的记实。我和吴玉梅书记曾经专门拿过人民公社时期合盛堡各个队的产量、分配的资料。我也打过草稿,打算弄清楚山阴县人民公社时期的组织形式有多少?人民公社多少生产大队?多少生产小队?这一年有多少生产资料?地有多少?牛驴骡马有多少?当时各个队全年的粮食产量有多少?康庄那个时候有过八个队、十个队变成四个队。这时候每个队如何分配工分?工分值是多少?我觉得,对人民公社时期的历史资料,类似我们这些人不去整理,恐怕后来的人不会清楚。50年、100年前的历史,其实老师课堂上讲来讲去都是个大概念,真实的东西,具体的东西很少能够得到。所以,我想把这些东西收藏起来,让人们知道人们公社究竟是如何走的?如何进行生产的?生产队又是如何记录大家的劳动成果?如何参加分配的?《康庄往事》大量记录的也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本书非常好,我看了以后,推荐家里人都好好看。我们这代人对这本书感触非常深,要求下一代从中也汲取营养。大家对书评价高,是因为书很朴实,有对老百姓的那种真情实感。赵杰兵把大娘搬到北京,住在自己家里头。我们能不能做到?很难做得到。大娘确切的说就是个炊事员,这样的对待,这是个什么情感,反映了什么样的世界观,是不言而喻的。现在社会上书是非常多,大家也看过不少,但真正和我们的心贴得这么紧的书,是《康庄往事》。   
  
刘应国(康庄村民):
杰兵1968年来康庄。他基本和我是同龄。群众对知识青年的好奇心很强,对他们的能力非常关注。当时他们是康庄年轻人的骨干力量。刚来康庄时他们不会做饭。杰兵这本书多数章节写于2001年以后,他得了帕金森病,组织照顾调整了工作。2005年又得了心肌梗塞,他开始写毛笔字,后出了个集子《草木天涯》,收入了他书写的毛泽东诗词、唐宋诗词、鲁迅的诗、黄克诚诗词等。得了重病还坚持写作,写在山阴的康庄往事,写得很真实,描写了和康庄老百姓的交流。过去知青在文化精神方面给康庄老百姓起了很大作用,还给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如买拖拉机,从北京捎衣服料子。我觉得写《康庄往事》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记录了当时的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康庄的民风民俗等等。

TOP

武亮山(康庄村民):
书上写的咱们都能看到。我就说说近几年的事。我和杰兵接触较多的是近几年。最让我感动的是前几年他回康庄时,一天大清早就说,亮山,我开上你的越野车去西面地里看看渠道去。杰兵听说康庄现在浇地还是用的当年挖的十二斗渠,便想去寻找查看当年的渠道,看看哪里有变化。他身患重病还能这样,是常人做不到的。现在有的富二代,父亲当一点官的,真是没办法说。还有,说一下我私人的事,一次我老婆去北京看住院的孩子,时间紧急,搭了他的车。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适,坚持五六个小时,先把我老婆送到了医院自己才回家。对康庄的许多人,他每次回来都要问暖问寒。还有一年回来,在我家住了两天,每天去地里看看。康庄的父老乡亲尊敬他,不少二三十岁的孩子们也能认识他。我们每天都能想起他,喝的井水,一年365天不缺水。

武万山(康庄村民):
杰兵是北京知识青年,是干部子弟,在康庄做的那些事不容易呢。有一次我在耕地点玉米种,翻过的土没有埋住种子。正巧被杰兵路过看见了,说这得埋呀,要不种子发不了芽,化肥也就挥发走了。还有一次浇地,水很大。玉米怕水泡呢,流在我负责的地块的积水给豁走了,他跳到水中和我们一起干,不怕脏不怕累。我家里也得到他的扶持,我找陕西对象他支持了我20斤粮票,30块钱。 (赵杰兵:他是康庄村第一个把陕北媳妇领回来的,全村都轰动了,后来村里共娶回60多位陕北媳妇。那会儿在山阴娶媳妇需要1000到1200元的彩礼。万山只花了不到300元。他家里非常困,困到断粮饿肚子。一次锄田我见他站不稳、直打晃。问他,才知道他家断粮了,已经吃了好几天老牛草。我赶紧从知青灶上取了40斤高粱借给他应急)。


吕兴光(退休干部,《山鹰》杂志主编,原大同医专党委副书记):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阴人,在山阴上学,外头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了。  (赵杰兵:老吕是我请来,在《康庄往事》出版付印前帮我通读书稿的两人之一。特别是对山阴方言的运用、注释上,在全书的结构安排上,提了不少好意见。书的《后记》写到了。这本书一没有作者简介,二没有名人写序。干干净净、自自然然地进入市场。)  老赵的书是去年三月底出版的。6月,在北京举行了一个读书座谈会,参加的是全国的知识青年。今天的座谈会是《康庄往事》的诞生地——康庄所在地——山阴的乡亲们座谈《康庄往事》,乡土气息、草根味道更浓。我就谈谈作为家乡人对家乡书的感悟和感慨。我最早是在网上发现了一篇文章,是别人博客上登的老赵的文章。平常我看东西是一目十行,但这个文章吸引了我,说的是雁北的大娘,是山阴康庄的大娘。我当时非常激动。我们山阴有这么善良的大娘,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美。同时我很敬佩这本书的作者,这种美,值得写。这种朴实的大娘很多,但是我就没有写出来,是北京的知识青年来到山阴发现了这种美。山阴人里面蕴藏了很多的美,很多的伟大,而且默默无闻的善良是最伟大的。白坊人民善良,所以对知识青年刘源很照顾。

TOP

王  毅(山西省保监局局长):
上次在北京开座谈会,我也参加了。我从一位读者的角度看,认为这本书写得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真实。这本书我父母都看了,我是晋南临汾的,我父亲当过村长、副乡长。我妈读了这本书说,写的很真实:“可像咱农村呢”。我爸读了,从一个基层农村干部的角度点评说,赵书记是个有志气、想干事的人。我爸很有体会,他知道农村队长是怎么做的。《康庄往事》真实地反映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北方农村的状况,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朴实善良的农民,真实反映了知识青年上山下山一段燃烧的青春岁月;二、生动。人物描写得生动。老光棍、大喇嘛……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三、引人深思。怎么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人说收获很多无怨无悔,有人说吃了很多苦。就像赵书记在书背后说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会。我从我的观察看,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是从那会儿过来的,都有那段经历,这对他们了解中国农民,了解基层农村情况,丰富他们的经历,磨练他们的意志,非常有帮助。由此我想到如何教育我们的年轻人、孩子,环境造就人,一定时候让干部到艰苦的环境锻炼有道理,对增长见识才干很有用。再一个让人深思的是,中国的农村将往何处去?现在的农村和书中所写的农村已发生很大不同,粮食产量多了,农民轻松多了,农村出现很多致富人、带头人,许多人出来打工,上学的也多了,但是,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新西兰奶牛质量好、成本低,我们怎么样继续我们的致富路?,怎么样让农村更有魅力?,建设得更好?,有一条少不了,少不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我读这本书,更多地了解了作者赵书记。跟赵书记工作多年,他对身边的人很好。他回到他的第二故乡,心里很踏实。他回来过多次,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鞭策教育我们做个好人,好官。赵书记工作中是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是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是个公道正派、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跟他在一起,时时受教育,非常温暖。
  
王直厚(退休干部,原山阴县文教部部长):
北京知识青年是1968年底来的,480多个。后来从东北、新疆等地又陆续转来一些,总数500多。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来到山阴,思想关、劳动关、生活关、语言关、风俗关这五关就难过了。好多知青,相当艰苦,思想认识相当难。看完《康庄往事》,感到写的真实,而且很受启发,可敬。书写的不赖,人也不赖,山阴知青要都像杰兵为第二故乡办实事,山阴现在肯定不一样了。杰兵为村里乡亲们办实事、办好事,离开以后仍念念不忘第二故乡。近几年,打了两眼井,资助贫困家庭,真不容易。这本书反映了北京知青在康庄插队的经历,写得更深,影响更大。如果其他知青也能这样为山阴办点事,都这样关心家乡,我们第一家乡的人也这样关心家乡,那山阴的面貌会更好。这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插过队的知识青年就有十几位。这本书再扩大影响,当年的知青插队给国家带来的变化就更大了。

吴玉梅(合盛堡乡党委书记):
打井经历,书中每个人物,每件事都发生在昨天,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村生产的生动场面,当年知青的踏实肯干,老领导的为民情怀……读这本书很感动。咋样认识农民,咋样认识自己,读这本书,读出了百姓情怀,读出了百姓的梦,读出了更多公仆责任。

TOP

郑东生(县一中校长):
去年四月份,杰兵同志特别托王直厚老领导送给我们一中几本《康庄往事》。关于知青文学,念书时看过一些。《康庄往事》是半个世纪前农村的缩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经历。当时,杰兵他们去民生渠与黄巍等村争水、护水的情景,以及事情过后的感悟,都很令人玩味。人生在关键时候需要勇气,也需要冷静。就学校教育方面来说,我们看到北京知青反哺山阴的情怀。作者对生活过的地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都充满了真情实感。打井,拖着病体筹划为第二故乡打井,打出一眼,又打一眼,这种感情是最浓重的。 (赵杰兵:我最关心的是,现在的中学生们到底能不能看下去《康庄往事》。现在我们当领导的讲话或者讲课群众不爱听,往往是我们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打瞌睡,,经常不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而过去共产党的领导最会和群众讲话,走到哪里立刻就与群众打成一片。现在的党风和社会风气问题不少,一些领导腐败变质,人民群众意见很大。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把孩子们教育好,让孩子们有志气,吃得苦,老老实实、堂堂正正做人做事,有骨气、有担当,真正把咱们的祖国家园建设好。)  杰兵同志对康庄的情感,正好与咱们山阴一中开展的“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相对接。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康庄往事》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读了这本书,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我们会把四月份“感恩月”活动与康庄情结带到学生中,让孩子们真正体会什么叫对于祖国、对于民族的热爱。用这种情感熏陶、感染、教育下一代。

闫祖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去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带领宣传系统的干部参观“六大教育基地”。到康庄“同心井”基地时,杰兵同志正在村里,我们认识了。《康庄往事》是好人写的好书,可信、可敬、可爱、可学。我谈三个方面的认识:《康庄往事》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是践行“山西精神”的具体体现。从描写的人和事,特别是“同心井”,山西精神在杰兵同志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这本书折射出一个时期知青的精神面貌,语重心长,值得深思。山阴人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懈怠,不浮躁,不功利。保持政治定力,勇于担当尽责,善于创新进取,同心协力办好山阴的事情。不辜负这些老知青对山阴的厚望。

侯  元:
今天在座的大家对《康庄往事》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本书在我们山阴非常受关注,好多外地的同志也给我们打电话,问寻这本书。我们也把这本书作为对外宣传山阴的品牌,赠送给了来我们这儿下乡调研、视察的一些领导和同志。这本书用真实的笔墨,记录了真实的生活。对这本书的讨论我们还要继续下去,要把前人好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们山阴人确实不错,同时我们也遇见了好人。当年我们山阴人爱护了来插队的知识青年,40年之后,他们又为我们山阴人树碑立传,传承下来,互相启发!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

赵杰兵:
再次谢谢大家。
   
参加座谈会的有机关干部读者、退休老同志读者、学校师生读者,有当年和作者一起赶马车的周锦春、丰深厚等十几位康庄村民,还有李志忠等一批与作者从未见过面的博友粉丝。由于时间关系,他们未来得及发言。
座谈会后,兰蔼蓁老先生等读者专门写了读书感想,寄发给《山鹰》编辑部。

TOP



  

TOP

TOP

TOP

TOP

TOP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