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游山阴广武汉墓群

游山阴广武汉墓群


原创:
黄冀  悦读山阴  
10月29日



[url=]/u

广武汉墓群





广武汉墓群位于山阴县城南30公里,旧广武与新广武城之北。广武汉墓群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4公里,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共有封土堆298座。整个墓群南依群山,北连朔州平川,从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罗棋 布。最高封土堆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汉墓群南端修建了广武汉墓群管理所。 1993年被列为亚洲最大墓群。现在广武墓群虽然还没有发掘,但从墓群西北端被水冲塌的四座墓室看,属于砖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壶、陶罐、陶钵、陶奁及五铢钱等,从墓的形状和出土文物考证,是东汉时期的物品。

新广武和旧广武地段,在汉代时属雁门郡的阴馆县管辖。据《太平寰宇记》记 载:“阴馆城今名夏官城”,故治即今朔城区汴子疃乡夏官城一带。这里依山傍险, 雄踞雁门关前,在古代历为囤兵扼守、兵家必争之地,汉王朝在此设县置郡,抵御匈奴贵族南下,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广武汉墓群是汉代雁门郡治和阴馆县官吏与富豪人家的集中墓地。它是研究我国汉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广武汉墓群广场



首先看到的是广武汉墓群广场。高大的牌楼和汉武帝君臣雕像以及造型新颖的汉墓博物馆就位于其中。广场位于新广武村西北,大运高速公路新广武口西侧, 广武汉墓群之南。南北长约800米,东西最宽处为140米,北高南低, 有明显落差。进入广场,能感受到浓浓的汉文化、古代军事文化氛围。牌楼坐北朝南,为汉阙样式。结构以混凝土框架为主,外挂雕刻石材。三门四柱, 高度22米,跨度32米,中门跨16米,两边门各跨8米。上加斗拱飞檐、瑞兽祥 禽等装饰,总高24米,寓意汉王朝24帝。四柱雕花草纹图案,柱头为镂空二层六角莲花小亭。中门正中额枋横书楷体“广武”两个大字,字体庄重典雅,入石三分。 以中门为轴线,两端侧门之上的柱枋、花板以及图案相对称。整个牌楼,结构和谐,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古朴自然,玲珑精巧,为现代牌楼的上乘之作。

TOP








牌楼




穿过牌楼,沿着一条宽17米的“神道”,向北走260米,就进入了中心广场。 神道分段置有下行台阶,两侧各加两米宽的盲人通道。广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约140米,铺设青石板路面砖,局部修饰采用磨光花岗岩板材。广场中央是一座巨大的汉武帝君臣雕像。雕像背北面南,通高19.8米,矗立在状如烽火台的三层基座之上。台基南面正中置有台阶,台阶两侧有描述汉与匈奴交战场景的浮雕。立于第三层基座上的群体站式雕像,是用一块天然汉白玉巨石雕凿而成的。汉武帝居中,卫青居右,霍去病居左。

汉武帝头戴冕旒,身着龙袍,胡须飘然,气宇轩昂,目光深邃,胸藏韬略,右手执剑,左手前伸,踌躇满志,指点江山。右边卫青身披铠甲,左手握拳,貌似睥睨, 仿佛胜券在握。左边霍去病头戴缨盔,身着戎装,右手拤腰,双眉上扬,英气勃发。 这组群雕粗犷豪放,大气磅礴,充分凸显出西汉王朝不灭匈奴誓不休的英雄气概。

TOP


霍去病(左),汉武帝,卫青(右)



汉与匈奴交战的浮雕




广场东西两侧各有高约5米、宽约 0.8米、厚约2米的汉朝文武大臣雕像10尊。 每尊雕像基座长5米,宽约1.2米,高约1.6米。雕像均为花岗岩石材。西侧10尊武将雕塑自南而北依次为韩信、樊哙、周勃、卫青、李广、霍去病、英布、彭越、 周亚夫、马援。东侧10尊文臣雕塑自南至北依次为司马迁、董仲舒、萧何、陈平、 张良、曹参、张衡、蔡伦、班固、张骞。武将周勃身背长剑,左拳紧握, 腰系战带,带上有龙头图案。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他随汉高祖平定叛乱, 收复马邑。大元帅韩信头戴缨盔,腰挎佩剑,双手持点兵册,神情从容自若。他为西汉开国元勋,韬略超群,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大将军卫青双眉如椽, 二目如电,白须飘然,身着披风,腰带紧锁,右手叉腰,左手紧握剑柄,浑身散发英武之气。公元前123年,卫青率十万骑兵,过西陉关,渡兔毛河,北击匈奴,大获全胜。再看飞将军李广,他头戴缨盔,身着战袍,两臂微张,神情冷峻;其驻守雁门郡,前后与匈奴作战70余次,以能打硬仗而著称。这是骠骑将军霍去病, 他身披鱼鳞铠甲,左掌朝天,拇指掐中指,似在掐算出征的良机;霍去病曾六次远征匈奴,屡建奇功,诠释了“匈奴不灭,无以为家”的豪言壮语……文臣中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身着朝服,发髻高挽,脸颊瘦长,目光深邃,鼻梁高挺,右手持书,他记事载言,劝善惩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东汉史学家、 文学家班固身着朝服,头戴纶巾,宽衣博带,一脸严谨。这位祖籍朔州的史学家曾奉诏修书,修撰了我国第一部断代纪传体史书《汉书》。

这些不同的人物艺术造型,经工匠的精心雕凿打磨,与主人公的身份、思想、 品格和情趣保持了一致。每个人物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历史。如今蓝天之上, 白云舒卷,巨人们沐浴在阳光清风里,穿越茫茫时空,相聚这里,看望着那些长眠于汉墓群的将士,同时也集体走入游人心中。走近他们,触摸那段历史, 感受这份雄浑

TOP






周勃




韩信



李广



周亚夫



马援



司马迁



蔡伦



张骞




文臣




汉墓博物馆外形呈长城式样,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2840平方米,现在还没有使用。有关人员介绍,将来的展品主要是汉代文物,并配有汉代墓葬制度文字介绍等,是了解山阴县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广武边塞文化的最佳场所,担负着山阴县文物保护、征集、 管理、收藏、展览以及科学研究等任务


TOP

汉墓博物馆









2002年,因修建大运高速公路清理发掘了汉墓群中11座古墓,3座为竖穴木椁墓,6座为双室或多室砖墓,另2座砖墓则破坏严重。3座木椁墓中的随葬品以青铜器、 古钱币和漆器为主,出土的草叶纹铜镜和星云纹铜镜更是西汉流行的铜镜类型,古钱币为汉武帝时的五铢钱。这3座墓是东汉中期墓葬,墓室主人或为县城中级官吏。6座砖墓的出土文物则以完整的陶器和带有花纹的地砖为特色。这种多室墓的格局符合东汉家族数代人合葬于一墓的习俗,应该是东汉中晚期的墓葬。但这里也存在只有骨骸的墓葬,据考古人员推断,这与东汉晚期雁门关外战争频繁有关。争城之战,杀人盈城;争地之战,杀人盈野。残酷的杀戮造成百姓全家暴尸荒野,无人埋葬。一些已经挖掘好的墓穴只有先前入土的先辈独居了。广武汉墓群清理发掘后,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为广武汉墓群墓葬形制和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默立在汉墓群前,相信更能真切地体会到这首不朽诗作的意蕴。

汉墓群四周设置保护围栏5371米,南围栏正中有阙门,中部建有管理房。步入阙门有数条小径供游人进入汉墓群游览。封土堆由南向北排列成行,由东向西错落有序。葱茏的松柏与高大的杨柳间植其中,清风吹来,杨柳摇曳,似在凭吊阵亡将士。封土堆与封土堆之间的距离,最近的不超过2米,最远的也只有10多米。硕大的封土堆上覆满了野草沙石。每座的顶端都竖有标号牌。其中东北端有一座封土堆,周长130米,上面矗立着一座高8米的烽火台,格外引人注目,好像一位忠实的守墓人,历尽风霜,不弃不离,形成了“坟上加烽”的奇观。

TOP



阙门





封土堆上的野草沙石



坟上加烽




广武汉墓群,当地百姓又称其为“谎粮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相传当年宋辽交兵,杨业殉国后,杨延昭(六郎)子承父业统领大军,镇守雁门关。一次辽军南攻,宋军旗开得胜,一鼓作气,大败辽军。辽军先败至马邑滩,又退至平鲁担子山。那时,辽方探知宋军粮草短缺,想乘机反攻,杨六郎知其图谋,心生一计, 一夜之间把近300座墓堆围起来,个个上面用芦席覆盖,伪装成“粮草”。辽军远望宋军大营旌旗招展,粮草充裕,只好和六郎谈判言和。慑于宋军威势,辽军最后退至内蒙古大青山。

秦汉之际,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迅速兴起,严重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北边安全。汉朝政权抗击匈奴,雁门关外成为双方争夺要塞和进行战略决战的辽阔战场。汉朝近百年的战争以及其后的屯兵设防,使无数从征壮士、驻守官吏和当地豪门贵族、土著百姓一起骨撒沙场,长眠塞外。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汉代抔抔黄土仍沐风而立, 成为现在封土如丘的汉墓群。据传,封土堆的高低大小依死者生前的官阶、军衔而定,等级森严。墓冢越大,显示出墓冢主人官职越大、军衔越高,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

TOP





如今,这些汉墓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墓碑早已不见了踪迹, 只有今人放置在墓顶上的石标号,似乎在诠释着这些曾经叱咤疆场的勇士誓死卫国、死不离土的情怀。边塞的风吹散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但他们“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迈气概,依然激荡着凭吊者的心。黄昏时分,残阳如血,置身其中,倍感庄严肃穆,不禁令人联想起在邈远的历史长河中,戍边将士征战沙场的惨烈和悲壮。


TOP

TOP

作者简介


黄  冀


    黄冀,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安祥寺人,1961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1976年12月山阴一中毕业后在雁北地区林科所插场,期间于1983年10月入雁北地区农机校学习。1987年2月先后在怀仁县委政研室、山阴县人大办公室、山阴县委办公室工作。1996年10月任山阴县文联副主席,1998年2月兼任山阴县史志馆馆长,1999年2月至今一直担任山阴县文联主席,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难忘那段情》、《独来独往》、《情不自禁》三部散文、随笔作品集,主编或参与主编完成《山阴县志》、《山阴军事志》、《山阴老区志》、《古城镇志》、《北周庄镇志》、《岱岳镇志》、《印象朔州》、《朔州导游词》等作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