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微信访谈山阴文联主席黄冀先生

微信访谈山阴文联主席黄冀先生


黄冀 longsh 在微信上的聊天记录如下,请查收。

————— 2019-05-06—————

黄冀 22:17

我是黄冀

————— 2019-05-07—————

黄冀 09:00

您好。

黄冀 09:00

我是黄冀,现在在山阴文联工作。

黄冀 09:10

几年前我到您们当年插队的地方进行了采访,整理了这些。除老赵(杰兵)的外,都没有和本人见面,不知道是否准确。发您指正。

黄冀 09:10

山阴北京知青故事

黄冀

1、上河西村藏龙卧虎

当年到山阴插队的北京知青有450多名,其中不少是中央和北京市副部级以上干部子女。而上河西村更是藏龙卧虎之地,从中共一大到八大的中共要人之后都有,最为知名的是中共创始人李大钊的孙女李乐群。

2、把根留在山阴

文道明是北京知青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与当地人结为夫妻,且把根留在山阴的人。当年一位年轻漂亮的老干部的女儿爱上了他,以至闹到几乎和家里决裂的地步。在那个年代,出身好的女孩找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爱人必是有真正的“爱”的驱动。后来他们较早地成家、结婚、生育了两个子女,把根真正留在了山阴这块土地上。

3、好学的黄梅

黄梅插队时初中刚毕业,劳动之余手不释卷,所看的书是英文版的,连在县知青办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都觉得吃惊。后山阴一中需英语老师,初中毕业的黄梅去教高中学生,赢得学生的满堂喝彩,白发苍苍的学生至今记忆犹新。

4、要强的杨李

春播时节,杨李(杨尚昆之女)在田间跟在耧后拉动轱辘。拉“动轱辘”这个活虽说没有多少技术,但是个力气活。杨李接受任务后,在软软的土地上,从地的这头拉到那头,又从那头拉到这头,来来回回,一块地不知走了多少遍。从清晨开始拉,时近中午,筋疲力尽,咬牙坚持着完成任务。

5、队长的表最标准

杨李插队时就戴有手表,大伙从早晨劳动到中午,估计收工时间快到,便问杨李:几点啦?该收工了吧?杨李抬腕看看表,头向队长的方向看去:我的表不标准,队长的表最标准。队长抬头看看太阳:晌午啦,收工。其实时间十二点半已经过去。

6、特殊的午饭

北京知青刚到羊圈铺村,不习惯吃黄糕,但又没有其他米面。无奈之下,几个女知青把糕面、花生米、葵花籽、白糖和水搅拌在一起上笼蒸,几十分钟后每人一碗一抢而光。

7、北京知青给罗庄带来生机

1968年前,薛00公社罗庄村还没有通电。知青到后,以孙沛为主,跑上跑下,给罗庄带来光明。罗庄村紧邻桑干河却无法利用,张英超利用各种关系跑下设备,建起高灌,至今受益。郭礼康担任会计后给社员分粮食,个别社员见郭礼康不记帐,分走后又来分。郭礼康说:你刚才玉米分走若干斤,谷子若干斤……. 郭礼康惊人的记忆力该村村民钦佩至今。

8、刘新成心系第二故乡

插队在庞家堡的刘新成在担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于2014912日,代表首都师范大学与山阴县县长南志中共同签署了首都师范大学与山阴县人民政府区域教育合作项目意向书。在山阴一中办学基础上建设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山阴中学,通过组织教师挂职培训、指导学校教学实施、开拓干部教师的教育视野等形式展开教育合作,从中体现首都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深入教育现场的专业研究与社会贡献

9、庞家堡知青故事点滴

庞家堡知青郑民身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上世纪70年代初,在当地首次试种棉花成功。郑民身和李中为解决该村没有电的历史,寒冬腊月奋战在田间地头,腊月29,当全村社员第一次享用到光明后,他们才踏上返京的列车。徐冬卓和郑民身还引进了柴油碾场机,结束了该村祖祖辈辈人力和畜力碾场的历史。

10、傅昭业为上河西村通电倾全力

傅昭业的父亲是著名的电力专家,为使上河西村早日通电,傅昭业动用父亲的各种关系,办好了各种手续。电杆需从大同往回拉,各小队的马车齐出动,一车装两根,浩浩荡荡,成为当时的风景,吸引了大批的围观者。

11、向毛主席请假去

春节快到了,知青们纷纷向大队干部请假回京过年。杨李去请假时,大队干部死活不同意她回去。杨李离去时,留下一句话:你不准我假,我回北京找毛主席请假去。

12、比养个女儿都强

羊圈铺村是杨李的“娘家”。离开村子后,她多次抽时间单独回村看望乡亲们。连续五年,都要送回来面和肉,800多人的村子,每人半袋白面,好让乡亲们过个好年。好多老头、老太太说:杨李年年接济着我们,比养个女儿都强。

13、棉衣渗出了汗

冬天到了,杨李和社员们一起用脱粒机脱玉米,其他社员用筐子装,杨李觉得筐子装的少,改用麻袋扛。寒风刺骨的季节,他们都穿着棉衣,杨李的棉衣渗出了汗,仍不叫苦和累。

14、特殊的纸条

白坊村社员边文玺,是刘源插队时最要好的朋友。其他知青逢年过节只要县里知青办同意,就能回家团圆,而刘源当时的情况人人皆知,无家可归,想离开山阴需县武装部同意。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196947日,他发现衣兜里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代表全国贫下中农欢迎你!”刘源像在暗夜中看到一线光亮,激动地写信告诉给妹妹,希望妹妹也从中汲取生存的力量。不料这封信妹妹还没有看到就被有关方面查获,刘源为此吃了更多的苦,写纸条的边文玺也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撤掉小队会计,直到1980519日才获平反。

15、与“大喇嘛”打赌

赵杰兵担任康庄大队9队副队长后,发誓当年要摘掉9队吃国家供应粮的帽子,粮食产量超过五万斤。4队队长“大喇嘛”不服气,当众和赵杰兵打赌:你如果摘掉帽子,我割下头给你当夜壶;产量超过五万斤,抠掉我的双眼。经过精细耕作、科学施肥,秋后9队一举摘了吃国家供应粮的帽子,粮食产量达到五万两千斤。从此,康庄大队社员对知青们另眼相看。(采访当年北京知青插队村庄村民回忆整理)

2016年秋

黄冀 09:10

山阴北京知青故事(续)

黄冀

从知青到将军


共和国主席的儿子刘源出生于1951年。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北京中南海度过。

19681224日,刘源和400多名北京知青,来到山阴县白坊村,开始与土地结缘的插队生活。在七年漫长的岁月中,他的筋骨在冬季的瑟瑟寒风中变的刚强,他的汗水在夏季的炎炎暴晒中挥洒在盐碱地中,他的胸怀在乡亲们的淳朴关爱中逐渐宽广;在七年漫长的岁月中,他学会了自立,获得了自强,创造了一种精神:这就是坚毅、奋发、奉献、刻苦耐劳。渐渐地,对他来说,“人民”这个词不再空泛,有了血肉交织的内容。

1975年秋,刘源作为白坊村最后一名北京知识青年回到了北京,几十年之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的一员。

白坊是刘源等北京知青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迈出独立生活第一步的地方。刘源在白坊度过了人生最灿烂的青春岁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刘源则是最艰难的岁月。这7年时间在他生命中刻下的痕迹是最难以磨灭的。他在白坊村的乡亲们中得到过温暖,长成了一条汉子。他在白坊村父老乡亲们的呵护下,从学生娃变为了成年人。离开山阴的日子里,刘源和其他北京知青们依然关注着他们曾学习、劳动了七年的这方热土,急当地群众所急,想当地群众所想。1992年,经刘源联系,为白坊村引进资金35万元,办起了新坊食品加工厂。1994年,刘源和其他北京知青发起,向社会集资80万元,在该村盖起了远近闻名的“雁杰学校”。   

2002年,刘源将军向社会筹集资金,再次为白坊村集资40多万元,修了一条全长1351米的水泥街道,并对全村进行了美化。多次为贫困的白坊村民捐赠面粉,奏响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扶贫达小康之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20168月,把他珍爱的、象征着使命、光荣、奉献的上将军服赠与白坊村……一桩桩、一件件,无私的捐助,感动了山阴的百姓,在当地已成为一段佳话。


. 从甜水梦到同心井


山阴县合盛堡乡康庄村位于贫水区,人畜吃水靠外村供应。千百年来饱受着咸水之殇。这里的百姓们喝了多少年咸苦水,也就做了多少年的甜水梦。能打出一口吃水的井是村民的强烈愿望。

上世纪70年代,在康庄担任大队革委副主任的北京知青赵杰兵就是一个把破碎的甜水梦埋在盐碱地里的有志青年。他曾经主持打过一口井,却“800斤麦子一榨油,打了口井不够饮头牛”。这件事成为他40多年未解的心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结束乡亲们喝咸水的历史。

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他,又执意回了雁北。调离这片黄土地后,他先后担任过湖南省娄底地区行政专员和张家界市委书记、中央企业工委副书记、国家保险监管委员会纪委书记等领导职务。但无论走到哪里,官有多大,权有多重,这位曾经的北京老知青,都一直把康庄的甜水梦揣在心里。

40多年之后,为了他和全村人共同的甜水梦,他怀揣着深深的工农情和知青情,抱病四处奔走,筹集资金、邀请专家、往返康庄、把分布在四面八方的伙伴们再次聚拢在一起,为康庄的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出力。终于在这片被确定为“极度贫水区”的土地上,打出了一口主要指标均达标的“同心井”。2011916日,“同心井”终于出水。当年112日,康庄村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甘甜的水哗哗地流进康庄,那是赵杰兵和他的伙伴们用赤子之心,回报着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几十年来,赵杰兵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无论人生履历的跨度有多大,无论他是一名曾经的知青,还是部级领导干部,都没有忘记铸造自己坚韧品格的广褒的雁北大地,没有忘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2016年秋


longsh09:11

您好。去年50周年庆和捐赠图书活动后,我们正在准备一本《桑干河岁月》的书,征稿编辑中。“涛声依旧”是您的博客吧?里面的山阴北京知青故事两篇凝练深意,本书希望选入,以您的原名原著名义,请您支持。谢谢。

黄冀 09:12

涛声依旧1961是我的博客。谢谢您鼓励。

longsh09:12

就是这两篇。如果您同意,就录入了。

黄冀 09:12

好的。谢谢。

longsh09:12

[握手][抱拳]

黄冀 09:13

[握手][抱拳]

黄冀 09:26

《康庄往事》读后感


黄冀



我曾经也是一名知青,爱看反映知青生活的书籍、影视。赵杰兵的《康庄往事》反映的是他在山阴县康庄村的插队生活,书中的不少地名、人名我很熟悉。山阴县委办刘德义主任把《康庄往事》一书给我后,我一连几天,沉浸在往昔的日子中,象端了一盆水,北京知青的下乡生活,整个儿现了出來!大多的生产生活回忆,我都能共鸣,触发联想。这部作品,无空洞口号,无娇柔做作,比我想象的要实在!

《康庄往事》如实描写了知青生活。作者高中毕业后,1968年冬直到1972年在康庄村插队,之后的岁月里一直没有断了和康庄的联系。这种自己写经历的自传体书籍,较之他人捉笔代言,从每一事件的细微处、人物情感的真实性上更为可信。尤其是作者花甲之年后写作此书,从年龄上、阅历上重新审视、看问题角度较之当年深刻、客观。而且,这本书是由一气呵成的日记、当年的书信、诗歌等组成,真实性得到了知青战友、康庄村的乡亲们的检验。大娘谈“大跃进”、马巨老汉咳出的肉虫团、每天12个小时弯腰锄地、和虱子的斗争、初学抽水烟、到陕西引媳妇、下工后帮朋友脱土坯、小狗欧立克、护水浇地等一个个故事……无一不是体现出那个阶段知青生活特有的真实性。作者没有美化,也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如实记录下来,呈现在大家面前。由此,我们产生了感动。

《康庄往事》在写作语言、人物素描上接地气,有生活功底。作者写往事,摒弃学生腔,书的内容真实、可信,读来倍感亲切,倍感风趣。使一部本来描写极其艰苦知青岁月的往事回忆录,读起来让我时乐时悲,不失为一本篇幅不长 (全书26325页)、内容详实、给人心灵震撼之作。这在当今动不动就投资千万,多为描写美女、豪宅、名牌,内容空泛肥皂剧占满电视频道的时代,尤为难得。

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娴熟自如。他对各式词韵的运用自然天成,不露痕迹。无论是乡间土话,方言俚语,俗语、歇后语的运用,随手拾来,恰到妙处,绘声绘色,令人拍案叫绝!显示出生动的乡土色彩。使用了大量民间俚语、山阴方言,如:圪就、毛糕、受苦、腰子、呼烂子、受头儿、督哒、圪督等,许多方言,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山阴人现在使用起来已觉陌生,而作者却运用自如。作者对古典诗词的穿插化用,又反映出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的身份特征。尤其是将文革的豪言壮语,毛泽东语录,毛泽东诗词,革命歌曲与外国民歌巧妙地运用到乡间凡人琐事的描写场景中,庄谐相宜,有时竟然有了一种黑色的幽默。

《康庄往事》善于从众多人物中截取文学典型来重点描写。我尤其喜欢作者笔下几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最后一代没有姓名的大娘、“老光棍”苏国龙、“大喇嘛”武文银、“兄长”马锡栋、“九品芝麻官”马福……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增加了这本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在感到沉闷时,往往因为他写的一个有意思的人、一段搞笑的话破涕而笑,情绪为之一松。我们不妨把其归纳为作者写作上的艺术性。为了不同地区读者理解山阴方言,作者细心一一做了注解。记得有文学大家评述:要想留给读者深刻影响,必须在写作语言上下功夫,比如:老舍作品的“北京味”;赵树理作品的“山药蛋味”;即使不书作者名,从中间读几页,也知谁的作品。可见其地方语言文学功底深厚。作者虽不是专业作家,但在这方面做了初步尝试。作为一个患病的老三届知青、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花甲老人,可喜可贺,可敬可钦。


《康庄往事》出版,具有积极的意义。文革期间,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如今,这些当年的下乡知青,年龄多已超过60岁、大都退休。在工作少了,孩子大了,空闲时间多了,心情相对寂寞的前提下,大家自发往一块聚,把回忆往事当做现实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往事,有说“青春无悔”;有说“不堪回首”,争论从未停止过。“当代不修史”,一切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论吧。《康庄往事》的出版,对广大有知青经历的人们是喜事、是鼓舞:作者写的插队往事既真实又引人反思,农民与知青那些年,共同生活、劳动,相互之间既有“麻烦”、又有感情;知青在农村无时无刻不想回家;一旦回城,又日思夜想山阴的黄土地和土坯房,这种说不清理还乱的情结呼唤知青一次又一次重返故乡,成功后或捐助或投资,自愿帮助康庄村打井的事迹是值得媒体大力宣传夸赞的。不是吗?这一代人不管多苦、多难总是默默地互相鼓励、相互搀扶着坚韧地往前走。此外,《康庄往事》的附录部分收录了作者当年的插队伙伴姜斯栋的《康庄:一个北方村庄的变迁》,使这本书更趋完善,更有现实意义。1998年山阴县编修《山阴县志》时,收录了山阴历史上许多知名的客籍人物,如今第二轮修志开始,建议把刘源、赵杰兵等为山阴做出贡献的一代北京知青收录,他们把山阴当成了第二故乡,我们要让他们永远留在山阴史册。

作者在《康庄往事》的封底这样写道:“我们不要用自己经历去否定别人的经历,也不要用自己感受去否定别人的感受。”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知青生活多样化的现实,才是尊重历史,才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那段逝去的岁月。确实如此,知青时代,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也许多年后,这朵小小浪花会沉入海底。但对我们这一代亲身参与、老来有共同回忆的人们来说:那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此后情感、力量的源泉;它定格瞬间,是我们终身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谢谢赵杰兵,《康庄往事》一定会引起更多知青的回忆,促使他们更加乐观地面对今后的日子。201494日)

黄冀 09:26

这篇也发您指正

黄冀 09:28

前年采访赵杰兵写过一篇发博客里面,后不知何故找不到了。等找到后再给您。

TOP

走访赵杰兵、黄梅夫妇散记

黄冀


九月的北京,阵阵秋风微凉;九月的北京,蓝天白云绿树成荫;九月的北京,红墙绿瓦辉映;九月的北京就是这么美。在秋高气爽的九月二十一日,我们走访了赵杰兵、黄梅夫妇。

赵杰兵、黄梅夫妇是山阴人民熟知的人物,史料记载, 196812月,《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中,发表了毛泽东的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19681224日,首批450名北京知青到达山阴,其中54人为中央和北京市副部级以上干部的子女,北京市副市长赵凡之子赵杰兵和开国大将黄克诚之女黄梅亦在之中。

我们这次走访的目的是就建设白坊村老年活动中心暨山阴知青文化院的筹备工作受南志中县长的委托征求北京知青的意见,杰兵同志是北京知青的杰出代表,这些年多次回山阴,多次为山阴人民办实事,山阴人民耳熟能详。我们一行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玉国同志、外宣办主任郑文同志,山阴县北京老乡会的吕兴光同志是我们的向导。

之前和杰兵同志因《康庄往事》一书,有过几次谋面,网上也进行过多次交流,但没想到一进门他竟能叫出我的姓名,拘谨之情马上消除。杰兵同志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夫人黄梅女士和曾在山阴插队的女知青刘景竹女士。

杰兵同志的书房木雕是“心远”、“畅怀”,他分别给我们做了解释,“心远”出自陶渊明的《饮酒》一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两个字表现了杰兵同志自得其乐的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清雅,心情超脱、胸怀旷达的心情。

“畅怀”是指心怀畅快。它是一种审美境界,一种人生境界。审美境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艺术作品中所体会到的那种超然物外、物我兩忘的生命状态。我理解“畅怀”就是酣畅淋漓。当我們的心灵被各种各样的垃圾如嫉妒、贪婪、欲望、仇恨、埋怨……填满的时候,沒有了空灵,就体会不到真的生命。只有精神的空灵,才会体会到真的生命的灵动。真的生命的灵动,就是畅怀,就是审美境界。

杰兵、黄梅夫妇告别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退休老人一下有了充裕的时间,如何让这充裕的时间过得充实快乐而不空虚呢。他们以“心远”、“畅怀”为境界,以琴棋书画作寄托,将退休生活演绎得精彩纷呈同时充满文化味道。

杰兵同志宽大的书房正面是山阴知名书法家陈录凡的作品,他逐句朗诵并给我们解释。他朗诵时的心情是恬静的,动作是舒缓的,表情也是一种阳光下的安详。

曾在洪济屯村插队的刘景竹女士和黄梅女士1976年都在山阴县委宣传部工作,她们把一张放大的1976年山阴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合影摊在桌子上,给我们逐一介绍并打问他们的近况,我们把知道的都做了回答。这时我看到她们还沉浸在旧照片的回忆中。是的,旧照片勾起了她们对很多往事的回忆,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照片旧了,人也老了,怀旧情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浓重起来,那年代的往事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似乎就在昨天,谈论起来是那样津津有味。有人说过: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我们永远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通过看旧照片来反刍,来重新咀嚼,领悟那些囫囵吞下的生命之果,反复享受人生的滋味。

我们把李旭清书记和南志中县长给刘源同志的信交给杰兵同志,并把县里计划建设白坊村老年活动中心暨山阴知青文化院的筹备工作征求他们的意见,来意说明后,杰兵同志说:山阴人民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久不衰、弥足珍贵的记忆,对知识青年良好形象的高度评价,是人间正道、千古评说。人民不会忘记我们所做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农村的经历。 


杰兵同志说:山阴知青文化院要简单搞,作为医疗室、老年活动中心是最好的安排。单纯作为纪念馆的做法不可取,许多大人物的纪念馆都维护不好。你们用合适的方式把过去留下,使用起来就行,不必搞专门的展史。刘源出自山阴,1724岁在山阴度过,他是共和国主席的孩子,把他的历史留下,也是文革历史的反映。一块雁杰学校建校碑,一个知青文化展,一套上将军服,即可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当时是普通农民,不要太张扬宣传。你们回去告诉乡亲们,授我们荣誉村民的活动不要搞了,没有意义。如果有回报之心,不是村民也可做好事;无报恩之心,戴高帽无意义。

杰兵同志强调:康庄村的同心井不能算我一人头上,是我提出的,县领导做了很多工作,县、乡、村和水利局都出了很大力气,位置选对了。包括王光美同志题字的雁杰学校,没有县里的支持是办不成。

当我们告知要适度介绍杰兵、刘源等杰出的知青代表后,杰兵同志回答:当年我们400多名知青生活千差万别,有成功的,有失败痛苦的,有的至今联系不上。《康庄往事》因涉及到个人隐私没有写。

杰兵同志告我:你的博客我看了,有好多小故事,因手有病,未回复。我答:您的《康庄往事》吸引了山阴县的老老少少,您拥有的学识和见闻决定了自身的高起点,您站在知青生活的平台上,在那特定的时期有不同一般的认知,通过感受、思考和行动,做出的贡献不可小觑,您是一代知青的佼佼者。《康庄往事》中的不少地名、人名我很熟悉,无一不是体现出那个阶段知青生活特有的真实性。没有美化,也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如实记录下来,呈现在大家面前。您驾驭语言的能力娴熟自如。许多方言,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山阴人现在使用起来已觉陌生,而您却运用自如。

我告杰兵同志,1998年山阴县编修《山阴县志》时,收录了山阴历史上许多知名的客籍人物,大都是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如今第二轮修志开始,我要建议把您和刘源同志等为山阴做出贡献的一代北京知青收录,你们把山阴当成了第二故乡,我们要让你们永远留在山阴史册。

平易近人的黄梅女士说道:五百年前咱们是一家人,你先点吃水果,再慢慢记。并逐一把水果递给每个人手中,完全没有将门之女的架子。杰兵同志回忆起在康庄的岁月,泻入了沉思:在康庄的日子里是轰轰烈烈的生活,当时社员们说我当了半个康庄的家。我的好多基本功都是在康庄练成的,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到山阴的北京知青都来自著名的北京四中和北师大女附中,与其他地方的知青明显的区别是每人的案头都放着书,学习刻苦,当地青年多受影响。你们的知青文化院要尽量收集更多的知青史料,你是搞史志的,平凡人只要做出贡献也要记入。我把大娘记入康庄往事,使一个普通的大娘得以传世,你也要让普通人传世,不要光宣传大人物。我写完《康庄往事》,心中再无负担。

是的,杰兵同志一席话,使我受益匪浅。《康庄往事》一书在山阴现在有一定地位,将来会更加明显。杰兵同志有显赫的家世,却从不张扬,是属于平静过着自己日子的人。他经历丰富,但最想写的是康庄。有人建议他去写岳父黄克诚大将,还有和周恩来、胡耀邦、彭真等老一辈的交往故事,但他从不愿把自己与父辈们显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说,上河西村知青里有中共一大到八大要人的后代,你可以去收集他们的史料。

临别,黄梅女士把我们一直送出小区大门。杰兵同志把他在山阴调研的一份水文材料报告让我们给书记、县长带回,关心、惦记第二故乡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琴棋书画作寄托,退休生活多姿彩,愿杰兵、黄梅夫妇在求知中求乐求健康,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愉悦身心,乐享晚年。


20161013


TOP

返回列表